微信矩阵

官方微信

扫码订阅

扫码开票

杂志内容

青年谋士郭嘉

文/施 亮


赤壁一战,曹操下江南的80万大军,被孙权、刘备联军以火攻击败,据陈寿的《三国志》记载,曹军溃败,只好从华容道撤退,正刮狂风,遇泥泞,道路不通,只好派士兵负草填之,许多人马陷入泥沼,又遭孙、刘联军追击,死伤甚众。《三国演义》中描写,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乃是小说家笔法,但曹操兵败华容的史实是有的。

赤壁之战后,曹操狼狈回到南郡,仰天大恸,“吾哭郭奉孝耳!若奉孝在,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!”这一笔,史书《三国志》与小说《三国演义》都写到了,但是,小说写:“众谋士皆默然自惭。”仿佛曹操哭郭嘉,欲将赤壁失败的责任诿过于众谋士。已故学者陈迩冬先生在《闲话三分》中分析曹操心理,认为他另有心结。曹操当时已经54岁了,他既有谋略又善于用兵,南北转战,荡平群雄,先后战胜了袁绍等各路军阀,正拟率大军平定江南,却没有想到败在一群年轻人手里。当时,孙权、诸葛亮都是28岁,周瑜也才是34岁,年轻人却打败了老谋深算的老一代,这使得曹操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阵营的一位年轻有为的谋士,也是极有才识和谋略的,却是年命不永,英年早逝!


魏.jpg

郭嘉,字奉孝,颖川阳翟人。他开始曾经投奔过袁绍。袁绍声名显赫,他出身高级士族,其家族在汉朝“四世五公”,门庭显贵。袁绍在汉末乱世起兵称雄,兵多将广,实力雄厚,是割据北方一大块地盘的大军阀。中原扰攘之际,许多士人便去投靠他。可是,郭嘉入袁营后,却很快就看明白袁绍不过是个草包、面子货,他首鼠两端,缺乏决断,好谋无决,空于议论。而且,袁绍虽然对郭嘉及众士人们谦恭礼敬,其实不过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,并不真正会用人。于是,郭嘉毅然离开袁营。

郭嘉在荀彧引荐下与曹操会面,两人议论天下大事,相谈甚洽。曹操以为真正能够辅佐自己成大业者,必此人也。郭嘉也颇为庆幸自己终于投奔了明主。后来,袁绍自恃武力雄厚,屡次致书向曹操挑衅,言辞傲慢。曹操心内忐忑,问计荀彧、郭嘉。郭嘉非常深刻地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形势,他为了增强曹操自信心,提出了“十胜十败论”,认为曹操阵营具有道胜、义胜、治胜、度胜、谋胜、德胜、仁胜、明胜、文胜、武胜十方面的优势,比袁绍一方更有获胜前途。毛泽东后来读《资治通鉴》,说到了郭嘉的“十胜十败论”,认为其中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,将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,论及军政关系、军队的组织与纪律、军事长官的临机决断与民心向背等等,切中要害,言简意赅,是一篇古今罕成的经典军事论文,可谓博大精深。

陈寿的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称:“嘉深通有算略,达于事情。”郭嘉是一个很高明的参谋,对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及敌方动向,可谓了然于胸,深谋远虑。官渡之战,曹操击溃袁绍后,拟征讨乌桓国。乌桓国为北方游牧民族,多次侵犯中原,掳掠汉民百姓十余万户,又与袁绍相互勾结。曹操征讨乌桓的计划遭到将领们反对,周围强敌环伺,他们担心远征乌桓,后方兵力空虚。郭嘉坚定地支持曹操,深刻又具体地分析形势。他认为,恰是乌桓国地处远方,才不会有戒备。虽然袁绍之子袁尚和袁谭据守青州、冀州,可他们此时自顾不暇,担心内部生乱,不会去出兵救援乌桓国。南方的刘表是一位坐谈客,材略远不及刘备,担心刘备脱离辖制,不会放任刘备前来袭击许昌。他的这番分析也使得曹操下定决心,远征乌桓国。郭嘉亦随行。曹操军队行军至易县,郭嘉又提出建议,兵贵神速,今千里远征袭击,辎重多,行动慢,容易被敌军发现,索性留下辎重,轻兵兼道击敌,方能取胜。曹操从其计,征讨乌桓大胜。郭嘉支持曹操远征乌桓,含有儒家“夷夏之辨”的政治理念,犹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支持齐桓公远征游牧民族的孤竹国,以此来树立其在各路诸侯中的威望。


魏1.jpg


在军阀混战纷争中,郭嘉对各路豪强都有很深入的洞察,可谓见微知著。官渡之战,曹操的军队与袁绍之军相峙,有传闻称孙策拟率兵渡江袭击许昌,欲劫走汉帝。也来演一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戏。曹操及将领们深为忧虑,但郭嘉却胸有成竹地分析,孙策以武力横扫江东,诛灭豪强雄杰甚多。可此人却常常是轻率独行,虽然率有万众,却与单人行于荒野无异,很容易被刺客伏击。他预测孙策可能会死于刺客之手。果然,不久孙策即被仇敌门客所刺杀,伤重而亡。官渡之战后,曹操击败袁绍。袁绍死,其二子袁谭、袁尚分其军,仍然占据了北方的很大地盘。建安八年,曹操攻黎阳,大败袁谭、袁尚,以后曹军对袁谭、袁尚的数次攻击都获胜。众将领跃跃欲试,请求一鼓作气荡平袁军。郭嘉则很冷静地分析形势,他认为袁绍生前因二子相争,一直未立继承人。袁谭、袁尚两人分别有郭图、逢纪两个谋士集团各拥其主,互相勾心斗角。倘若曹军进攻太急,恐怕袁谭、袁尚二人抱团,就不好对付。如果缓一缓,袁谭与袁尚必定自相残杀,解决他们就更容易一些。曹操依从郭嘉之计,佯作率兵南征刘表。果然,袁氏二兄弟就互相争夺冀州,袁谭被袁尚击败,袁谭率残部据守平原,袁尚将其包围,袁谭遂向曹操乞降。曹操回军救袁谭,击破袁尚之军,顺势平定邺县。后来,曹军经过多次反复征伐,将两人分而治之,彻底打败了袁氏二兄弟,基本平定了北方。

郭嘉善于全盘考虑问题,而且在政略方面为曹操所做的谋划也很全面。《资治通鉴》称:“郭嘉说操多辟青、冀、幽、并名士以为掾属,使人心归附,操从之。”应该说,郭嘉看清了曹操与士族阶层的矛盾。因曹操原姓夏侯,其父过继于大太监曹腾,因此被高门士族轻蔑地视为“阉宦之后”,曹操内心深处其实与士族阶层是有着某种隔阂的。郭嘉主张曹操多笼络北方的士族名士,认为这对巩固其统治是有利的。后来,曹操也果然尝试着去做。比如,袁绍被击败后,其属下一批文人归降曹操,其中就有陈琳。而陈琳曾经代笔为袁绍草拟讨曹檄文,丑诋曹操“阉宦”家世,但曹操并没有杀他,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,你骂我也就可以了,怎么还骂到我父辈!陈琳谢罪后,曹操不计较此事,仍然派陈琳与陈留、阮瑀等“俱管记室。”

陈迩冬先生在《闲话三分》里说曹操忌才又爱才,是对其复杂心理的一个概括。实质上,曹操与士族阶层的关系直至最后也未能真正和谐相融。在他的潜意识里,某种自卑与忌刻的心态并未消除,他可以容忍陈琳骂他的祖宗,可他对高门士族出身的士大夫仍然有着猜忌、防范之心理的。这在杨修之死的事件即可看出来。曹操杀杨修,并不完全是因为杨修时常能够猜出他的心事,更主要是曹操不能容忍士人们也像袁绍的那些谋士一样各拥其主。而杨修与曹植最为投合,常为曹植出谋划策。这是曹操痛下杀手的真正原因,他要“杀鸡儆猴”,不容那些士人们分裂其家族中诸子间的关系。他在众谋士里最信任郭嘉,曾经对荀攸等人说过,郭嘉是他的核心谋士集团里最年轻的人,所以,他很想把自己事业的“后事”托付于郭嘉,却没想到郭嘉中年夭折,曹操悲呼:“命也夫!”

郭嘉病逝时仅三十八岁。他重病中,曹操多次亲自上门问疾。郭嘉死后,曹操向汉帝上表称:“军祭酒郭嘉,自从征伐,十有一年。每有大议,临敌制变。臣策未决,嘉辄成之。平定天下,谋功为高。不幸短命,事业未终。追思嘉勋,实不可忘。可增邑八百户,并前千户。”又谥其贞侯,其子郭爽嗣位。

郭嘉死后,再找这样忠心耿耿的谋臣就不容易了。曹操以后又选中高门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做为核心谋士,司马懿装病不出,几乎被杀,最后被逼出仕。司马懿实则为心怀阴鸷、内忌外宽的阴谋家,他多权变,深藏野心,侍候了魏朝的两代皇帝曹丕、曹睿相继亡故,结果最终杀掉了曹氏集团的大将军曹爽,发动了首都军事政变的“典午之变”,抢到了魏国的政权。